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宁夏回族自治区道路交通安全条例

时间:2024-06-26 09:24:58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616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宁夏回族自治区道路交通安全条例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宁夏回族自治区道路交通安全条例

(2006年3月31日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道路交通安全,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提高通行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车辆驾驶人、行人、乘车人以及与道路交通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和本条例。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制和交通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纳入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加大对道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和科技管理手段的投入,将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纳入普法教育内容,定期组织评价交通安全状况。
  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落实辖区单位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制,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教育公民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交通、建设、财政、农机、工商、质量监督、教育、卫生、安全监管、保险监管等有关部门应当依据各自职责,负责有关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
  
  第五条 个人和组织发现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行为,有权进行劝阻或者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举报。
  对在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予以表彰、奖励。

  第二章 车辆和驾驶人

  第一节 机动车
  
  第六条 自治区对机动车实行登记制度。在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申领机动车号牌期间,机动车需要临时上道路行驶的,应当办理机动车临时通行牌证,并按照临时通行牌证载明的有效期限、通行区域行驶。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核发临时通行牌证的有效期限不得超过30天。
  第七条 教练车辆应当领取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核发的教练车号牌和行驶证;拖拉机教练车号牌和行驶证由农业机械主管部门核发。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道路交通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教练车行驶路线、时间。
  
  第八条 在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内注册登记的机动车,上道路行驶的,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在机动车前后的规定位置,各安装一面号牌,不得倒置或者反向安装;
  (二)在前窗右上角粘贴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保险标志;无驾驶室机动车的检验合格标志、保险标志由驾驶人随车携带;
  (三)货运机动车及挂车车厢后部喷涂放大的本车牌号;
  (四)大、中型客运机动车驾驶室两侧喷涂准乘人数;从事营运的,还应当喷涂经营单位名称;
  (五)总质量在3.5吨以上的货运汽车、挂车,按照规定安装侧面、后下部防护装置;
  (六)配备有效的灭火器具、符合国家标准的反光故障车警示标志;
  (七)车身两侧的车窗和前后窗,不得粘贴、喷涂妨碍驾驶视线的文字、图案,不得使用镜面反光遮阳膜;
  (八)不得安装、使用妨碍交通安全的光电设备、高音喇叭、大功率音响或者影响交通管理设施功能和其他车辆安全通行的装置;
  (九)不准违反规定在机动车上加装搭载人员的设备;
  (十)道路施工养护、环卫清扫、交通设施维修及绿化等专业作业车辆,符合国家道路作业车辆安全标准。
  
  第九条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应当按照国家机动车安全技术标准和规定的项目、方法进行。
在核发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合格标志前,机动车有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未接受处理的,应当先行接受处理。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应当接受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监督。
  
  第十条 新购机动车或者在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内注册登记的机动车,符合相关改装技术条件的,可以加装压缩天然气或者液化石油气燃料装置。
  加装压缩天然气或者液化石油气燃料装置,新购机动车应当经注册登记后,方可申请变更登记;已注册登记的机动车,应当申请变更登记。
  加装压缩天然气或者液化石油气燃料装置的机动车,应当在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的燃气汽车改装机构进行改装,经检验合格取得燃气汽车改装机构出具的改装合格证后,方可办理相应手续。
  
  第十一条 机动车达到报废标准的,不得转籍过户。
  应当报废的机动车,其所有人在办理新购机动车注册登记前,必须先行办理报废机动车的注销登记。
  
  第十二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发现拼装或者已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应当予以收缴,强制报废,按照就近原则通知机动车回收企业回收拆解。
  拼装、报废机动车的主要部件必须进行破坏性拆解。机动车回收企业应当将车辆拆解、报废情况及时反馈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第十三条 承修外观损坏车辆的,应当登记送修人身份证明及车辆牌号、发动机号码、车架号码,记录外观损坏部位和损坏程度;登记资料至少保存六个月。发现有交通肇事逃逸嫌疑的车辆,应当立即报告并配合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查。
  
  第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机动车已登记的结构、构造或者特征,不得使用擅自改变已登记结构、构造或者特征的机动车;不得改变机动车型号、发动机号、车架号或者车辆识别代号,不得使用改变型号、发动机号、车架号或者车辆识别代号的机动车。

  第二节 非机动车

  第十五条 由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需要登记的非机动车,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并领取牌证后,方可上道路行驶。

  第十六条 申请非机动车登记,应当提交车辆所有人身份证明和车辆来历证明。申请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登记的,还应当提交县级以上医院或者残疾人联合会出具的下肢残疾证明。
  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只可过户给符合规定条件的残疾人。
  
  第十七条 非机动车牌证丢失的,车辆所有人应当携带本人身份证明和车辆,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补领。

  第三节 机动车驾驶人
  
  第十八条 申领机动车驾驶证的,申请人应当提供真实、合法、有效的证明、凭证。机动车驾驶证记载的机动车驾驶人信息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办理换证手续。
  
  第十九条 在暂住地初次申领机动车驾驶证,可以办理与常住人员相同准驾车型种类的机动车驾驶证。
  申领摩托车驾驶证,可以一次预约连续参加所有课目的考试。
  
  第二十条 参加机动车驾驶证定期审验、申请换发或者补发机动车驾驶证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核实申请人参加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学习教育的记录、有无交通违法行为的记录,凡未按规定参加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学习教育的,应当先行补学后方可受理;凡有交通违法行为未接受处理的,应当先行接受处理。
  
  第二十一条 驾驶机动车时,驾驶人应当同时携带机动车驾驶证正页、副页,不得分开使用。
  
  第二十二条 机动车驾驶员应当自觉学习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接受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组织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学习教育。 
  机动车驾驶员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或者对发生道路交通事故负有责任的,应当接受一定时间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学习教育。

   第二十三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机动车驾驶人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除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外,实行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累积记分制度,累积记分制度按照国务院和公安部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 道路通行条件
  
  第二十四条 规划部门在审批城市大型建筑以及其他重大建设项目时,应当会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等部门组织进行交通影响评价。经评价不符合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或者可能对交通环境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的,应当进行调整;无法调整的,不予批准。 
  
  第二十五条 道路经营管理单位应当保障道路完好,根据道路等级、交通流量、安全状况以及交通管理的需要,按照国家标准在道路上设置和完善相应的交通设施,并保持清晰、醒目、准确、完好。
  新建、改建、扩建道路时,应当按照国家标准同步规划、设计、建设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防撞护栏等交通安全设施,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乡村、集镇、居住区道路以及其他个人和组织自建的供社会机动车通行的道路,应当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指导下,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设置交通标志、标线等交通安全设施。
  
  第二十六条 道路沿线单位、居住区的机动车出入口,应当设置在交通流量相对较小的路段上,并设置让行的交通标志或者标线。
  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不得在道路两侧增设或者封闭平面交叉口、通道、出入口。
  
  第二十七条 鼓励社会或者个人投资建设停车场(库),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行经营。
  城市市区、县(市)城区公共停车场(库)、公交场(站)建设应当纳入城市规划,并与城市建设和改造同步进行。
  公共停车场的建设,应当根据道路状况,本着安全、畅通的原则,合理规划并实施。公共停车场建设工程的设计,应当符合国家和自治区的设计标准和规范。已经建成或者投入使用的公共停车场,不得擅自停止使用或者改作他用。
  新建、改建、扩建文化、体育场(馆)等大、中型公共建筑以及商业街区、居住区、旅游区,应当按照标准配建、增建停车场(库)。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划和标准建设停车场(库)或者配置专门的场地,供本单位及其职工的车辆和外来办事车辆停放,不得在单位外占用车行道、人行道停放车辆。
  配建的停车场(库)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使用,不得擅自停用或者挪作他用。
  
  第二十八条 机动车停车位不足的城市街区,市、县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交通状况和公共停车场建设规划,在不影响行人、车辆通行的情况下,在城市道路范围内施划道路停车泊位,并规定道路停车泊位的使用时间,设置警示标志。交通情况发生变化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撤除道路停车泊位。道路停车泊位施划工作规范由自治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制定。使用道路停车泊位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因紧急情况或者举办大型活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在道路范围内确定临时停车区,或者暂停道路停车泊位的使用。
  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设置、撤除道路停车泊位,或者设置障碍影响道路停车泊位的使用。
  
  第二十九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交通状况,在城市道路范围内设置出租车临时停靠站(位),方便出租车停靠上下乘客。在设有出租车临时停靠站(位)的道路上,出租车不得在站点外停靠。
 
   第三十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城乡发展和居民交通需求,制定和实施公共交通发展规划,鼓励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方便城乡居民出行。
  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和有条件的城市道路,应当根据公交发展规划,设置公交专用车道和港湾式停靠站台。
  开辟、调整公共汽车的行驶路线、站点和长途营运客车在城市道路上的行驶路线、站点的,有关部门在批准前应当事先征得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同意。
  道路交叉口50米以内,不得设置公共汽车停车站。
  公共汽车和长途客运车辆应当停放在专门的停车场、客运站。
  
  第三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道路进行买卖交易、推销商品和碾晒粮食等影响交通安全畅通的活动。有关部门审批室外(场地外)经营摊点、市场时,应当征得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同意,影响交通安全畅通或者占用道路的,不得批准。
  临时占用道路从事大型群众性活动、商业活动的,应当报道路主管部门审批,影响交通安全畅通的,还应当征得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同意。
  
  第三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移动、占用、损毁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利用立交桥、人行过街天桥悬挂、张贴物品或者横跨道路设置横幅等,不得遮挡交通标志、交通信号灯,不得妨碍安全通行。
  在道路两侧设置的广告牌等物品不得遮挡路灯、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不得与交通标志的形状及颜色相类似,不得妨碍安全视距,不得影响通行。机动车道空间内不得设置广告牌。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设施上禁止设置广告牌。
  
  第三十三条 在道路上堆放物品、施工作业以及开辟通道等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的行为,应当征得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同意,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施工单位应当提前向社会公示;
  (二)在批准的路段和时间内进行;
  (三)在作业区周围设置围挡,夜间在围挡设施上设置并开启足以警示来车方向车辆亮度的照明设备;
  (四)白天在距来车方向不少于100米的地点设置施工标志或者注意危险警告标志,夜间在距来车方向不少于150米的地点设置反光的施工标志或者注意危险警告标志;
  (五)施工作业人员按照规定穿戴反光服饰,横穿车行道时,直行通过,注意避让来往车辆;
  (六)指派专门人员在施工路段指挥疏导过往车辆;
  (七)施工作业完毕,应当及时修复损毁路面,清除现场遗留物,恢复交通标志、标线。
  工程施工准备不足或者交通安全保障措施不完善等可能严重影响交通安全畅通的,相关部门不予批准。
  
  第三十四条 在道路上进行维修、养护作业的机动车及作业人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作业时间应当避开交通流量高峰期;
  (二)车辆开启黄色标志灯和危险报警闪光灯,按顺行方向行进;
  (三)在车行道停车作业时,划出作业区,并设置围挡;白天在距来车方向不少于100米的地点设置施工标志或者注意危险警告标志,夜间在距来车方向不少于150米的地点设置反光的施工标志或者注意危险警告标志;
  (四)作业人员按照规定穿戴反光服饰,横穿车行道时,直行通过,注意避让来往车辆。
  
  第三十五条 因工程建设需要中断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交通的,道路主管部门在审批时,应当征得自治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同意,需要半幅封闭的,应当征得工程建设地设区的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同意,跨设区的市进行工程建设需要半幅封闭的,应当征得自治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同意。
  遇有交通堵塞或者其他紧急情况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要求暂时停止道路施工、作业,恢复通行。
  
  第三十六条 盲道、人行道应当保持安全、畅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占用、损毁盲道及设施,不得损毁或者擅自占用人行道。
  在盲道与路口连接处,应当设置无障碍坡。

  第四章  道路通行规定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三十七条 车辆、行人应当各行其道,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在同方向划有二条以上机动车道的道路上,货运汽车、摩托车、拖拉机、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轮式自行机械在慢速车道行驶;大客车不得在快速车道行驶,但超越前方车辆时除外;
  (二)在设有主路、辅路的道路上,拖拉机、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轮式自行机械和摩托车,只准在辅路上行驶;
  (三)实习期内的驾驶人驾驶机动车,不得在快速车道行驶;
  (四)行人遇人行道有障碍无法正常通行需要借用车行道时,应当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通行;车辆应当减速或者避让借道通行的行人。
  (五)童车、玩具车以及专门用于场地竞赛的车辆不得上道路行驶。
  第三十八条 借道通行或者变更车道,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让所借道路内行驶的车辆、行人优先通行;
  (二)不得妨碍其他车辆、行人正常通行;
  (三)依次按顺序行驶,不得频繁变更车道;
  (四)同方向行驶的车辆向同一车道变更时,靠近进入车道的车辆先行;左右两侧车辆向中间车道变更时,左侧车辆让右侧车辆先行。
  
  第三十九条 遇有重大活动或者紧急任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采取临时交通管制措施。
  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需要采取交通管制措施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提前向社会公告。
     第二节 机动车通行规定
  
  第四十条 机动车上道路行驶不得超过限速标志、标线标明的速度;同方向划有二条以上机动车道的道路,没有交通限速标志、标线的,城市道路最高时速为70公里,普通公路最高时速为80公里。 
  附载作业人员的货运汽车、全挂拖斗车、运载危险化学品的货运汽车、二轮摩托车、侧三轮摩托车和铰接式客车在城市道路上行驶时最高时速为50公里,普通公路上行驶时最高时速为60公里。
  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电瓶车、正三轮摩托车在道路上行驶时最高时速为40公里。
  拖拉机、轮式专用机械车、轻便摩托车在道路上行驶时最高时速为30公里。
  机动车通过交叉路口时,行驶最高时速不得超过40公里。

  第四十一条 机动车可以在有掉头标志、标线或者未设置禁止左转弯、禁止掉头标志、标线的路口、路段掉头;掉头时应当提前进入导向车道或者在距掉头地点100米至50米处驶入最左侧车道,不得妨碍行人和其他车辆正常通行。
机动车转弯、变更车道、超车、掉头、靠路边停车时,应当提前150米至100米开启转向灯。   
  
  第四十二条 机动车通过环形路口,应当按照导向箭头所示方向行驶。准备进入环形路口的机动车应当让已在路口内环行或者出环行路口的机动车先行。
  机动车直行通过没有交通信号控制也没有交通警察指挥的交叉路口时,应当在进入路口前停车瞭望,让右方道路的来车先行。但右方道路的来车转弯时,直行的机动车先行。
  机动车通过有交通信号灯控制的交叉路口,遇放行信号时,应当让先于本放行信号放行并已进入路口的车辆先行。
  
  第四十三条 机动车进出或者穿越道路的,应当让在道路上正常行驶的车辆、行人先行;在设有主路、辅路的道路上,进主路的机动车应当让在主路上行驶的和出主路的机动车先行,辅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应当让出主路的机动车先行。
  机动车进出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不得妨碍非机动车、行人正常通行,不得鸣喇叭催促正常行驶的非机动车、行人。
  
  第四十四条 机动车遇有前方车辆停车排队等候或者行驶缓慢时,应当停车等候或者依次行驶,不得占用对方来车车道,不得进入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行驶,但根据交通警察指挥通行的情形除外。
 
  第四十五条 机动车在行驶中不得使用危险报警闪光灯,但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规定的牵引与被牵引的机动车、道路作业车辆、警车护卫的车队以及低能见度气象条件下行驶的机动车除外。
机动车在夜间行驶时,应当开启前照灯、示廓灯和后位灯。
  
  第四十六条 机动车在行驶中发生故障、事故的,应当立即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示廓灯、后位灯,按照道路停车规定设置警告标志;除抢救伤员、灭火等紧急情况外,驾驶人、乘车人应当迅速离开车辆和车行道。
  
  第四十七条 机动车在道路上停放、临时停车,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不得在禁止停车或者妨碍交通的地点停车;
  (二)在划有停车泊位的路段,应当在停车泊位内停放;
  (三)车身右侧距道路边缘不得超过30厘米。
  在夜间或者遇风、雪、雨、雾等低能见度气象条件下,机动车在停车场以外的道路临时停车的,除遵守前款规定外,还应当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示廓灯、后位灯,并在距来车方向100米至150米处设置警告标志。
  公共汽车应当靠边、按序、单排进出站台,不得在站外上下乘客;不得在站台内待客、揽客。
  
  第四十八条 牵引故障机动车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牵引车与被牵引车均应当由取得机动车驾驶证一年以上的驾驶人驾驶;
  (二)夜间使用软连接牵引时,牵引装置上设置反光标识物;
  (三)道路设有两条以上机动车道的,在慢速车道内行驶;
  (四)道路设有主路、辅路的,在辅路上行驶;
  (五)全挂拖斗车、运载危险化学品的车辆不得牵引车辆;
  (六)不得牵引轮式专用机械车及其他轮式机械。
  
  第四十九条 拖拉机应当遵守下列通行规定:
  (一)在机动车道最右侧通行;
  (二)进入道路或者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交通警察指挥的路口前,应当停车观察,确保安全;掉头、转弯时,还应当采取适当方式进行示意;
  (三)不得在高速公路和建有辅道的国道、省道的主道上行驶;
  (四)不得在交通标志标线禁止通行的道路上行驶。
  对确需经城区过境的农业机械和向城市运送农副产品的拖拉机,应当按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指定的行驶路线、时间行驶。
  
  第五十条 机动车载物不得超过机动车行驶证上核定的载质量,载物的长、宽、高不得违反装载要求,严禁超限超载。
  机动车辆载物不得遮挡驾驶人视线、机动车号牌、灯光装置。
  两轮摩托车只能载一名乘坐人员;轻便摩托车不得载人。
  
  第五十一条 城市道路划设的公交专用车道内,在规定的时间内只准公共汽车通行,其他车辆不得进入该车道行驶;遇交通管制等特殊情况时,按照交通警察指挥或者交通标志指示,其他车辆可以借用公交专用车道行驶。
  在划设公交专用车道的道路上,在规定的时间内,公共汽车应当在公交专用车道内按顺序行驶。在未划设公交专用车道的道路上,公共汽车不得在快速车道内行驶。超越前方车辆时,只准借用相邻的一条机动车道,超越前方车辆后应当立即驶回原车道。
  公共汽车在高速公路行驶时,乘坐人数不得超过座位数,乘车人不得站立。
  
  第五十二条 出租汽车临时停靠站(位)为出租汽车专用停车地点,其他车辆不得占用。
  在设置出租汽车临时停靠站(位)的地点,出租汽车临时停车上下乘客后,应当立即驶离。
  
  第五十三条 在同方向划有两条以上机动车道的道路上,遇重大活动或紧急任务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指定其中一条机动车道为应急车道。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在执行紧急任务时,可以在应急车道内行驶,其他机动车不得在应急车道内行驶。
  应急车道应当设置明显标识。
  
  第五十四条 驾驶机动车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在车门、车厢没有关好时行车;
  (二)在机动车驾驶室的前后窗范围内悬挂、放置妨碍驾驶人视线的物品;
  (三)拨打接听手持电话、穿拖鞋、观看电视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
  (四)下陡坡时熄火或者空挡滑行;
  (五)向道路上抛洒物品;
  (六)驾驶摩托车手离车把或者在车把上悬挂物品;
  (七)连续驾驶机动车超过4小时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时间少于20分钟;
  (八)在禁止鸣喇叭的区域或者路段鸣喇叭。

  第三节 非机动车、行人和乘车人通行规定
  
  第五十五条 非机动车通过有交通信号灯控制的交叉路口时,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遇放行信号时,快速通过,不得在路口内逗留、缓行;
 (二)遇放行信号时,让先于本放行信号放行并已进入路口的车辆先行;
 (三)未被交通信号放行的非机动车不得进入路口。
  
  第五十六条 驾驶非机动车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在非机动车道内顺向行驶。在没有划设非机动车道的道路上,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应当在距离道路右侧边缘线向左1.5米的范围内行驶,其他非机动车应当在距离道路右侧边缘线向左2.2米范围内行驶;
 (二)与相邻行驶的非机动车保持安全距离;在与行人混行的道路上避让行人;
  (三)行经人行横道时避让行人;
  (四)不得在车行道上停车滞留;
  (五)不得3人以上并排骑行;
  (六)转弯前,设有转向灯的,开启转向灯,没有转向灯的,应当伸手示意;
  (七)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人力三轮车制动器失效的,不得在道路上骑行;
  (八)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只准搭载一名12周岁以下的人员。搭载学龄前儿童的,应当使用安全座椅;
  (九)12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驾驶自行车或者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驾驶电动自行车,不得搭载人员;
  (十)人力客运三轮车按照核定的人数载人,人力货运三轮车不得载人。
  
  第五十七条 驾驶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携带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核发的残疾人机动轮椅车行驶证;
  (二)可以载一名陪护人员,但不得从事营运。
  
  第五十八条 行人和乘车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行人应当在人行道上行走,没有人行道的,应当在距离道路右侧边缘线向左1米的范围内行走;
  (二)行人不得在车行道上行走或者兜售、发送物品;
  (三)不得在机动车道内等候车辆或者拦乘营运车辆;
  (四)行经有交通信号灯控制的路口,遇有交通信号放行机动车时,未被放行的行人不得进入路口;
  (五)乘坐公共汽车和长途营运客车,在停靠站或者指定地点依次候车,待车停稳后,先下后上;
  (六)乘坐机动车不得影响驾驶人安全驾驶;
  (七)明知驾驶人无驾驶证或者饮酒的,不得乘坐;
  (八)乘坐货运机动车时,不得站立或者坐在车厢栏板上;
  (九)乘坐两轮摩托车时,应当在后座正向骑坐;
  (十)不得违反规定搭乘非机动车;
  (十一)机动车未停稳时不得上下车;
  (十二)不得从车窗上下车;
  (十三)不得扒车;
  (十四)不得在禁止车辆停靠的地点拦乘机动车;
  (十五)不得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乘坐机动车;
  (十六)下机动车后需要横过道路的,待机动车离开或者从机动车后部通过;
  (十七)按规定通过铁路道口。

  第四节 高速公路的特别规定

  第五十九条 只有一个转向车轮的机动车不得进入高速公路。
  
  第六十条 机动车上高速公路行驶前,驾驶人应当事先检查车辆的轮胎、燃料、润滑油、制动器、灯光、灭火器具、反光的故障车警告标志等,并保证齐全有效。
  
  第六十一条 高速公路救援车、清障车、养护作业车应当按照标准安装示警灯,喷涂明显的标志图案。执行救援、清障任务或养护作业时,应当开启示警灯和危险报警闪光灯。
  
  第六十二条 在高速公路上进行施工、维修、养护等作业的单位,除日常维修、养护外,应当在批准的时间、地点、范围内进行,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在距离作业地点来车方向的1000米、500米、300米、100米处分别设置明显的警告标志牌,夜间设置红色示警灯(筒);
  (二)作业人员按照规定穿戴反光服饰,横穿车行道时,直行通过,注意避让来往车辆。
  
  第六十三条 遇自然灾害、恶劣气象条件以及施工或者发生交通事故等严重影响交通安全的情形时,高速公路管理机构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及时相互通报情况;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采取限制车速、调换车道、暂时中断通行、关闭高速公路等交通管制措施。采取交通管制措施时,应当设置交通标志或者发布公告。
  
  第六十四条 高速公路管理机构应当保证高速公路安全防护设施齐全有效,及时清理发生故障的车辆和其他障碍,不得允许禁限车辆、行人进入高速公路。
  
  第六十五条 高速公路上的交通事故现场,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勘查工作完毕后,由高速公路管理机构及时进行清理。清理时应当按照道路施工作业的规定实行安全控制。
第五章 交通事故处理

  第六十六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到特别重大事故、特大事故或者载运爆炸物品、易燃易爆化学物品以及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品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报警时,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协调事故处理。
  
  第六十七条 当事人可以自行协商解决或者可以由交通警察当场处理的交通事故的范围和标准,由自治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规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六十八条 现场勘查完毕后,当事人应当积极配合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置事故现场,迅速恢复交通。
  在当事人拒不服从、无力实施或者遇到影响交通安全畅通的紧急情况下,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采取措施将车辆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方,并清理现场,所需费用由当事人承担;当事人应当接受、保管从现场清理出的物品。
  故障车辆的清理适用前款规定。
  
  第六十九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交通事故检验、鉴定的需要,收集交通事故车辆、嫌疑车辆、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行驶证以及其他有关的证据,并妥善保管,检验、鉴定结束后,应当立即返还或者依法处理。
  其他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扣留事故车辆以及事故车辆所载物品。
  
  第七十条 因调查案件的需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查阅或者复制道路收费站、渡口以及其他单位记录的交通信息资料,有关单位应当及时无偿提供。
  
  第七十一条 因处理交通事故需要检验、鉴定的,检验、鉴定项目属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承担的,不得向当事人收取费用。
  需要委托专门机构进行检验、鉴定的,检验、鉴定费用由当事人按事故责任比例承担。
  
  第七十二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责任。
  交通事故责任分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次要责任、无责任。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责任具体确定标准,由自治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制定,并向社会公布。
  因当事人逃逸,造成现场变动、证据灭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无法查证交通事故事实的,逃逸当事人为全部责任。
  一方当事人故意造成交通事故的,其他方无责任。
  属于交通意外事故的,各方均无责任。
  
  第七十三条 因交通事故当事人处于抢救状态等特殊原因,无法收集关键证据材料,致使交通事故事实无法查清的,交通事故认定的时限可以中止计算,中止原因消失后,应当及时作出交通事故认定。
  因前款情况中止交通事故认定的时限应当由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审批。
  
  第七十四条 上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下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事故认定工作进行监督,发现下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交通事故认定确有错误的,应当作出撤销该交通事故认定的决定,限期由作出原事故认定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重新作出事故认定;对拒不纠正的,予以变更。
  
  第七十五条 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投保、赔偿和监督管理,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
  
  第七十六条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发生交通事故,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机动车未参加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由机动车一方按照相当于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予以赔偿。超过责任限额的部分,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了必要处置措施的,超过责任限额的部分,机动车一方按照以下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一)机动车一方负事故主要责任的,承担80%-90%;
(二)机动车一方负事故同等责任的,承担60%-70%;
(三)机动车一方负事故次要责任的,承担40%-50%;
(四)机动车一方无事故责任的,承担20%-30%。
交通事故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赔偿责任。
  
  第七十七条 非机动车之间、非机动车与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各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承担赔偿责任;无法确定各方当事人责任的,平均分担赔偿责任。
  
  第七十八条 交通事故死亡人员身份无法确认的,交通事故责任人应当予以赔偿。其死亡人员身份暂按城镇居民计算,年龄暂按法医鉴定报告的大约年龄段取中间年龄计算。按照推定的年龄,男性在23周岁至60周岁之间,女性在21周岁至55周岁之间,被扶养人推定为一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将其所得赔偿费交由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保管。
  身份核实后,按照实际身份、年龄重新计算。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通知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将赔偿费交付损害赔偿权利人。

  第六章 事故预防

  第七十九条 自治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处置重特大交通事故、应对自然灾害、恶劣气象条件以及其他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公安、交通、建设、卫生、安全生产监管等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应急预案制定本部门的具体实施方案。
  遇有应急预案所指的情形发生时,有关部门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第八十条 自治区建立有车单位交通安全防范责任制度,有车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建立对本单位所属机动车的使用、保养、维修、检查制度,保持车辆符合国家安全技术标准;
  (二)教育本单位人员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建立对本单位专职机动车驾驶人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培训、考核制度;
  (三)专业运输单位录用驾驶人员驾驶机动车的,应当对驾驶人员进行资质审查和专门的道路交通安全培训考核,建立档案,并向当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备案;
  (四)专业运输单位由其法定代表人负责交通安全工作,设置交通安全工作机构,并配备交通安全专职人员;
  (五)接受所在地人民政府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实现交通安全目标。
  
  第八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组织落实道路交通安全防范责任制。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综合协调领导机构,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负责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
  自治区和市、县(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应当按照隶属关系督促本系统各单位执行道路交通安全防范责任制。
  外省(区)在宁机关及驻宁军事机关的交通安全主管部门,负责督促本系统各有车单位执行道路交通安全防范责任制。
  
  第八十二条 各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定期监督检查道路交通安全防范责任制度的落实情况,执行道路交通安全防范责任制的奖励和处罚。

  第八十三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需要,可以聘用道路交通安全协管员,协助交通警察维护道路交通秩序,劝阻、告知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协管员的培训、考核。聘用的协管员不得实施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措施。
  
  第八十四条 交通、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经常检查道路及其配套设施的技术状况,发现存在交通安全隐患的,应当及时采取治理措施;接到道路及其配套设施存在交通安全隐患的报告或者当地人民政府作出的处理决定,应当先行采取有效的警示和防护措施,并及时治理交通安全隐患;依据各自职责加强对所属运输企业和客运场(站)、营运车辆、驾驶人的道路运输安全监督检查。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协调、监督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措施和责任的落实,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交通安全专项检查。
  农机主管部门应当严格拖拉机的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做好拖拉机安全技术检验、驾驶员考试、核发行驶牌证等工作,经常组织安全教育,接受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在普法教育工作中,组织实施全民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普及教育。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法制教育的内容,中、小学校应当将学生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情况纳入操行评定。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单位,应当经常播发道路交通安全公益广告及有关信息,进行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普及交通安全知识。
  园林绿化部门应当及时修剪妨碍交通安全的道路绿化树木,保障驾驶安全视线。
  
  第八十五条 机动车驾驶培训学校(培训班)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教学大纲进行驾驶培训,不得缩短培训时间或者减少培训内容,并应当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培训记录。
  机动车驾驶培训资格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机动车驾驶培训学校(培训班)的监督,发现违反有关管理规定的行为,应当及时作出处理。

  第七章  执法监督
  
  第八十六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交通警察的教育和管理,提高交通警察的素质和道路交通管理水平。
  
  第八十七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公开办事制度、办事程序,应当建立执法质量考核评议、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度,加强对交通警察执法活动的监督制约,防止和纠正道路交通安全执法中的违法或者不当行为。
  
  第八十八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建立警风警纪监督员制度。交通警察执行职务时,应当按照规定着装,佩带人民警察标志,持有人民警察证件,保持警容严整,举止端庄,指挥规范。
  
  第八十九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及其交通警察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应当公布举报电话,受理群众举报投诉,接受监察机关、社会和公民的监督。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对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及其交通警察不严格执法以及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检举、控告。收到检举、控告的机关,应当依据职责及时查处,反馈查处结果。
  
  第九十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技术监控记录资料确认的交通违法行为,应当向社会公示,公众有权查阅。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九十一条 对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行为,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的规定给予警告、罚款、暂扣或者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拘留等处罚。对情节轻微、未影响道路通行的,给予口头警告后放行。
  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纠正,对拒不改正的或依法应当给予罚款处罚的,罚款数额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具体标准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九十二条 行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元罚款:
  (一)未按交通信号指示通行的;
  (二)未走人行道或者未按照规定靠路边行走的;
  (三)在车行道内兜售、发送物品的;
  (四)在机动车道上拦乘机动车的;
  (五)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道路,未走人行横道或者过街设施的;
  (六)在道路上使用滑板、旱冰鞋等滑行工具的;
  (七)在车行道内坐卧、停留、嬉闹的;
  (八)在道路上扒车、追车、跳车、强行拦车或者抛物击车的;
  (九)跨越、倚坐道路隔离设施的;
  (十)未按规定通过铁路道口的;
  (十一)未按规定横过机动车道的;
  (十二)在有人行横道或行人过街设施的路段,横过道路时不从人行横道或行人过街设施通过的;
  (十三)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其他通行规定的。
  
  第九十三条 乘车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元罚款:
  (一)未按规定使用安全带的;
  (二)明知驾驶人无驾驶证或者酒后驾驶而乘坐的;
  (三)在机动车行驶中将身体任何部分伸出车外、跳车的;
  (四)乘坐货运机动车时,站立或者坐在车厢栏板上的;
  (五)乘坐二轮摩托车时,未在后座正向骑坐的;
  (六)违反规定搭乘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人力货运三轮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和轻便摩托车的;
  (七)机动车未停稳时上下车的;
  (八)从车窗上下车的;
  (九)违反规定在机动车道上从机动车左侧上下车的;
  (十)开关车门时妨碍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的;
  (十一)乘车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其他通行规定的。
  
  第九十四条 行人、乘车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20元罚款:
  (一)行人进入禁限行人通行区域的;
  (二)乘车人向车外抛洒物品的;
  (三)乘车人影响驾驶人安全驾驶的;
  (四)乘车人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乘车的。
  
  第九十五条 驾驶非机动车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10元罚款:
  (一)未依法登记、悬挂号牌上道路行驶的;
  (二)驾驶制动器失效非机动车在道路上行驶的;
  (三)违反规定载物的;
  (四)违反规定载人的;
  (五)违反交通信号通行的;
  (六)违反路口通行规定的;
  (七)在非机动车道内逆向行驶或者违反规定在机动车道上行驶、停车滞留的;
  (八)未按规定横过机动车道的;
  (九)行经人行横道未避让行人的;
  (十)突然猛拐的;
  (十一)扶身并行、互相追逐的;
  (十二)牵引、攀扶车辆或者被其他车辆牵引的;
  (十三)双手离把或者手中持物的;
  (十四)违反规定停放的;
  (十五)未按规定通过无交通信号控制或者无交通警察指挥的交叉路口的;
  (十六)未满16 周岁在道路上驾驶电动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的;
  (十七)未按规定转弯、超车的;
  (十八)在道路上学习驾驶非机动车的;
  (十九)在道路上骑独轮自行车、骑2人以上骑行的自行车的;
  (二十)非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其他通行规定,本条例未规定具体罚款数额的。
  
  第九十六条 驾驶非机动车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20元罚款:
  (一)进入禁限非机动车通行区域的;
  (二)醉酒驾驶非机动车的;
  (三)在城市道路上驾驶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电动自行车最高时速超过15公里的;
  (四)非下肢残疾的人驾驶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的;
  (五)自行车、三轮车加装动力装置的;
  对自行车、三轮车加装动力装置的,除给予罚款处罚外,责令拆除加装的动力装置并予以收缴。
  
  第九十七条 驾驭畜力车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10元罚款:
  (一)违反禁限通行规定的;
  (二)醉酒驾驭畜力车的;
  (三)畜力车并行或者驾驭人离开车辆的;
  (四)违反规定超车的;
  (五)使用未驯服的牲畜驾车的;
  (六)停放车辆未拉紧车闸、未拴系牲畜的;
  (七)驾驭人未按规定下车牵引牲畜的;
  (八)未满16 周岁在道路上驾驭畜力车的;
  (九)违反载物规定的。
  
  第九十八条 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20元罚款:
  (一)在机动车驾驶室的前后窗范围内悬挂、放置妨碍安全驾驶物品的;
  (二)车门、车厢没有关好时行车的;
  (三)绿灯亮时转弯车辆妨碍被放行的直行车辆、行人通行的;
  (四)右转弯的车辆,遇有红灯亮时,妨碍被放行的车辆、行人通行的;
  (五)遇后车发出超车信号时,未按规定减速靠右让路的;
  (六)摩托车驾驶人、乘坐人员未按规定戴安全头盔的。
  
  第九十九条 驾驶机动车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0元罚款:
  (一)违反分道通行规定的;
  (二)未在机动车道内行驶的;
  (三)违反规定使用专用车道的;
  (四)在没有划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道路上,驾驶机动车不按规定行驶的;
  (五)变更车道时影响正常行驶的机动车的;
  (六)未按规定与前车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的;
  (七)行经交叉路口,未按规定让行的;
  (八)行经铁路道口,未按规定通行的;
  (九)路口遇有交通阻塞时未依次等候,进入路口的;
  (十)遇前方机动车停车排队等候或者缓慢行驶时,从前方车辆两侧穿插或者超越行驶或者在人行横道、网状线区域内停车等候的;
  (十一)在车道减少的路口、路段,遇有前方机动车停车排队等候或者缓慢行驶时,未依次交替驶入车道减少的路口、路段的;
  (十二)在禁止鸣喇叭的区域或者路段鸣喇叭的;
  (十三)在单位院内、居民居住区内不低速行驶或者不避让行人的;
  (十四)不避让正在作业的道路养护车、工程作业车的;
  (十五)未按照规定使用安全带的;
  (十六)有使用手持电话、观看电视以及穿拖鞋等妨碍安全驾驶行为的;
  (十七)向道路上抛洒物品的;
  (十八)未配备有效灭火器具、反光警告标志的;
  (十九)检验合格标志、保险标志未粘贴在指定位置的;
  (二十)摩托车、轻便摩托车违反规定载人的;
  (二十一)在实习期内驾驶机动车,未在车身后部粘贴或者悬挂实习标志的;
  (二十二)遗洒、飘散载运物的。
 
   第一百条 驾驶机动车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100元罚款:
  (一)违反禁令标志、警告标志、禁止标线、警告标线指示的;
  (二)违反倒车规定的;
  (三)违反会车规定的;
  (四)违反灯光使用规定的;
  (五)不按规定掉头或者掉头时妨碍正常行驶的车辆和行人通行的;
  (六)违反规定停车或者临时停车,妨碍其它车辆、行人通行的;
  (七)在设有出租车临时停靠站(位)的道路上,出租车在站点外停靠的;
  (八)出租汽车在出租汽车临时停靠站(位)停车待客、揽客的;
  (九)公共汽车违反驶入停靠站规定的;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民政局等部门关于漳州市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试行)的通知

福建省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民政局等部门关于漳州市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试行)的通知


漳政办〔2012〕22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漳州、常山开发区管委会,漳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直各单位:
  市民政局等部门制定的《漳州市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试行)》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2年9月18日



漳州市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试行)
市民政局 市发展改革委 市公安局 市财政局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市地税局
市工商局 市统计局 市物价局 市国税局 人行漳州中心支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管理工作,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福建省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的通知》(闽政〔2011〕257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城市低收入家庭,是指家庭成员人均收入、家庭财产以及实际生活状况符合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低收入标准的城市居民家庭。家庭成员是指具有法定赡养、抚养或扶养关系并共同生活的人员。
第三条 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遵循下列原则:
(一)属地管理。
(二)低收入标准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公开、公平、公正。
(四)动态管理。
(五)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住房保障、就业援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等救助制度相衔接。
第四条 市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指导、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政策和实施办法。
县(市、区、开发区)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实施细则及相关政策,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及财产状况进行入户调查、核实;对符合当地城市低收入家庭条件的申请家庭进行审批并建立档案。
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低收入家庭的申请、审核、入户调查、管理和服务工作。
社区居民委员会根据县级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委托,协助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承担对城市低收入家庭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发展改革、财政、公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房地产)、工商、税务、物价、统计、银行、证券、保险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参与、配合做好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认定工作机构能力建设,在民政部门配备必要工作人员;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采取调配、招聘、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配备必要工作人员。
各级人民政府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为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并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主要用于信息平台建设及运行、入户调查、数据采集、证表印制和建立档案等。

第二章 认定标准

第七条 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主要包括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两项指标。家庭收入是指申请人家庭成员在上一个年度内所拥有的全部可支配收入,包括扣除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以及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支出后的工薪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以及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认定的其他应当计入的收入。家庭财产是指申请人家庭成员拥有的全部财产,主要包括:存款、房产、车辆、有价证券等。
第八条 确定城市低收入家庭标准,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统筹考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工资标准、失业保险金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及住房保障和其他社会救助的关系,以满足城市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为原则。
第九条 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由市、县民政部门会同财政、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统计、物价等部门制定,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公布一次。市辖区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由设区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县(市、区、开发区)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
第十条 下列收入不计入家庭收入:
(一)政府颁发的对特殊贡献人员的奖励金、见义勇为奖励金、计划生育奖励与扶助金、省级以上劳动模范退休后享受的荣誉津贴。
(二)优抚对象(含革命“五老”人员)按规定享受的抚恤金、补助金、优待金及护理费。
(三)在校学生获得的奖学金以及政府和社会给予的救助金等。
(四)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给予的临时性生活救济金。
(五)因工(公)负伤职工的护理费及工(公)亡职工亲属享受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按规定享受的抚恤金、人身伤害赔偿中除生活费以外的部分。
(六)按规定由单位及个人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统筹费。
第十一条 申请人家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认定为城市低收入家庭:
(一)拥有私家轿车等较高价值非基本生活必需品的。
(二)两年内购置或者装修高档住房的(因拆迁或者棚户区改造等购买安置房、经济适用房的除外)。
(三)家庭成员在高收费非公办幼儿园入托、在中小学自费择校就读、属非国家统招生自费在高额收费的高校就学的。
(四)家庭成员中有自费出国留学、劳务的。
(五)因赌博、吸毒等不良行为而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
(六)家庭日常生活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当地城市低收入家庭标准的。
(七)经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不符合低收入家庭条件的情形。

第三章 认定程序

第十二条 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办理程序:
(一)个人申请。由申请城市低收入家庭户主本人提出书面申请,报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的经办机构,并填写《漳州市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和财产查询授权书》。申请时必须提供如下材料:
1.书面申请材料;
2.居民身份证及复印件;
3.户口簿及复印件;
4.家庭成员收入证明;
5.家庭财产状况证明;
6.县级民政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申请材料不齐全需要补正的,经办机构应当一次性告知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
《漳州市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和财产查询授权书》是申请人同意授予县级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调查核实其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状况权力的书面凭证。公安(户籍和车辆管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社会保险)、住房和城乡建设 (房地产)、工商、税务、住房公积金、银行、证券、保险等部门和机构应当凭申请人的授权书,积极配合对申请城市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和财产状况的调查核定,并出具相关证明。
(二)街道(乡镇)审核。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经办机构接到申请后,根据申请人提供的相关材料及授权书,通过书面审查、入户调查、信息查证、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在10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人家庭成员的收入、财产及实际生活状况进行调查核实。符合条件的,填写《漳州市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申请审批表》并签署意见,在申请人户籍地与居住地所在社区公示不少于7日,对公示结果无异议的,报县级民政部门审批;认为不符合条件的,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
(三)民政部门审批。县(市、区、开发区)民政部门接到街道(乡镇)审核意见后,应对每一个申请家庭进行复核。在复核时,可采取通过召开联席会议、发函等形式提请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公安部门应提供申请人及共同申请的家庭成员车辆、户籍核查等相关信息;工商部门应提供个体工商登记和投资办企业等相关信息;税务部门应提供申请之月前12个月申报纳税等信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提供社会保险缴纳信息和养老金等信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应提供房产及房产买卖等相关信息;住房公积金部门应提供申请人及其共同申请的家庭成员公积金提取状况及现状;统计部门应提供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所需要的统计数据;物价部门应提供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中所需认定的物品价值;人民银行应提供申请人及共同申请家庭成员在各商业银行的帐户信息、在证券部门的股票信息以及在保险部门的商业投保及缴费等信息。各相关部门在收到民政部门的材料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将相关证明材料反馈给民政部门。民政部门综合各方面信息,对每一个申请家庭进行复核,对符合低收入家庭标准的申请人在其户籍和居住所在地公示不少于7日,对公示结果无异议的,予以审批,并出具《漳州市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书》。
市辖区民政部门对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结束后,如需提请市民政局进行核查的,由市民政部门召开联席会议或发函等形式提请市级相关部门协助核查,市公安局、市住房保障和城乡建设局、市工商局、市税务局、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人民银行等部门应按上述的职责积极协助核查申请人家庭成员相关信息,在接到市民政局提供材料之日起7个工作日之内完成审核并出具证明后送市民政局,市民政局综合相关部门提供的信息,开具相关证明。
自接到申请人申请之日起,审核、复核、审批必须在30个工作日内办结(申请材料不齐全的除外),情况特殊的可适当延期,但一般不超过10个工作日。
第十三条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可直接认定为城市低收入家庭,不再重复进行家庭收入认定。
第十四条 各相关部门、机构和个人应当为申请家庭的家庭收入和财产信息保密,不得将查询结果用于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以外的其他方面。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五条 县级民政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举报箱或举报电话,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第十六条 《漳州市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书》有效期限为1年。期满后,申请人应当申请重新认定。县级民政部门应当建立对城市低收入家庭定期复核制度,至少每半年复核一次。
对家庭收入情况好转不再符合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的,应当及时取消城市低收入家庭资格,并终止其相关待遇。
县级民政部门、街道 (乡镇)应当随时受理申请,并按照规定程序和时限完成对申请家庭的审核、审批工作。
第十七条 县级民政部门应当建立城市低收入家庭档案,将城市低收入家庭成员、收入、财产以及享受到的所有社会救助项目情况,及时登记归档。
第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要大力支持民政部门逐步建立城市低收入家庭审核信息管理系统,有效利用公安(户籍和车辆管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社会保险)、住房和城乡建设 (房地产)、银行、证券、保险、工商、税务、住房公积金等部门和机构的数据,实现信息共享,方便信息比对和核查,建立科学、高效的收入审核信息平台。
第十九条 申请低收入认定的家庭,不如实提供相关情况、隐瞒家庭收入和财产、骗取城市低收入家庭待遇的,县级民政部门有权不予认定或者取消其城市低收入家庭资格,并纳入人民银行及有关部门建立的信用体系;对于已经取得的社会救助款物,由专项救助主管部门予以追回。
第二十条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区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不如实提供申请城市低收入核定的家庭及家庭成员有关情况,或者出具虚假证明的,由县级民政部门提请其上级主管机关或者有关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处理,并记入人民银行及有关部门建立的信用体系。
第二十一条 城市家庭收入审核、审批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漳州市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审批表》、《漳州市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书》、《漳州市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和财产查询授权书》和《漳州市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审查表》的式样,由市民政局统一制定。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具体由市民政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各地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国籍船舶管理规则(附英文)

交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国籍船舶管理规则(附英文)

(一九七九年八月二十五日国务院批准)

总则
第一条 为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维持港口和沿海水域的秩序,保证航行安全,防止水域污染,特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和沿海水域航行的外国籍船舶(以下简称船舶)应遵守本规则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有关法令、规章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设置在港口的港务监督认为有必要对船舶进行检查时,船舶应接受检查。
本规则所称沿海水域是指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水和领海以及国家规定的管辖水域。

第一章 进出港和航行
第三条 船长或船舶所有人应在船舶预定到达港口一星期之前,通过外轮代理公司填具规定的表报,向港务监督办理进口申请批准手续,并在到达港口之前二十四小时(航程不足二十四小时的,在驶离前一港口时),将预计到港时间,前、后吃水等情况通过外轮代理公司向港务监督报告。如预计到港时间有变化,应随时报告。船舶在航行途中,因遇险、发生故障、船员或旅客患急病等特殊情况,需临时进港或返航,应事先向港务监督报告。
第四条 船舶进出港口或在港内航行、移泊,必须由港务监督指派引航员引航。有关引航的具体事项,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颁发的《海港引航工作规定》办理。
第五条 船舶抵港后,应即呈报进口报告书及其它有关表报,同时交验船舶证书及有关文书,并接受检查。船舶出港前,应呈报出口报告书及其它有关表报,经检查发给出口许可证后,才可出口。
第六条 船舶上的武器、弹药,应在船舶抵港后由港务监督予以封存。无线电报发射机、无线电话发射机、火箭信号、火焰信号、信号枪,只有在危急情况下才可以使用,但在使用后必须向港务监督报告。
第七条 港内禁止射击、游泳、钓鱼、鸣放鞭炮或焰火以及其它危及港口安全秩序的行为。
第八条 船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港务监督有权在一定期间内禁止其出港或令其停航、改航、返航:
一、处于不适航状态;
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或规章;
三、发生海损事故;
四、未缴付应承担的款项,又未提供适当担保者;
五、其它需要禁止航行的情况。
第九条 航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和沿海水域的船舶,不得进行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和权益的活动,并应遵守有关海峡、水道、航线和禁航区的规定。
第十条 船舶在港内不得以危及其它船舶和港口设施安全的速度航行。
第十一条 船舶附属的艇(筏),除了救生以外,不准在港内航行。
第十二条 船舶在港内航行、移泊时,船上的艇(筏)、吊货杆和舷梯等,不得伸出舷外。
第十三条 需要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轮开放的港口避风或临时停泊的船舶应向港务监督申请批准,申请内容包括:船名、呼号、国籍、船公司名称、出发港、目的港、船位、航速、吃水、船体颜色、烟囱颜色和标志,并应在指定的地点避风。
船舶如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轮开放的港口以外的地点避风或临时停泊,除办理上述申请批准手续外,还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及时向就近的港务监督报告抛锚时间、位置和驶离时间;
二、遵守当地有关部门的规定,接受检查和询问,并听从指挥;
三、未经当地有关部门批准,船上人员不得登陆,不得装卸货物。

第二章 停泊
第十四条 船舶在港内停泊,必须留有足以保证船舶安全操纵的船员值班,遇有台风警报等紧急情况,全体船员必须立即回船采取防范、应急等措施。
第十五条 船舶在船员、旅客和其他人员上下之处设置的舷梯必须稳固,并有栏杆或攀索,软梯必须牢固安全,夜间应有足够的照明。
第十六条 船舶需要活车时,必须注意尾部周围环境,在不危及其他船舶和港口设施安全的情况下才可进行。
第十七条 停泊在港内的船舶,其两舷可能影响其他船舶、码头或人员上下的出水口必须加盖复罩。
第十八条 船舶的灯光不得影响其他船舶的航行安全,船上射向航道的强灯光,应予以遮蔽。
第十九条 船舶对装卸操作应提供安全良好的条件,装卸设备应具有合格证书,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
第二十条 船舶进行下列事项,应事先向港务监督申请批准:
一、拆修锅炉、主机、锚机、舵机、电台;
二、试航、试车;
三、放艇(筏)进行救生演习;
四、烧焊(进船厂修理的除外),或者在甲板上明火作业;
五、悬挂彩灯。
第二十一条 船舶熏蒸,应采取严密的安全措施,并应悬挂港口规定的信号。
第二十二条 为了维护港口和船舶的安全,需要在港内的船舶移泊或提前、推迟开航,船舶应遵守港务监督的决定。

第三章 信号和通讯
第二十三条 船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和沿海水域航行、停泊,白天应悬挂船籍国的国旗,进出港口和移泊应加挂船名呼号旗和港口规定的有关信号。
第二十四条 船舶在进出港口和锚泊时,应注意港口信号台的呼叫和信号,在使用视觉信号时,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沿海港口信号规定。沿海港口未曾规定的信号,应依照《国际信号规则》办理。
第二十五条 船舶在港内除因航行安全必须外,不得随意鸣放声号。需要试笛时,应事先向港务监督报告。
第二十六条 船舶在港内使用甚高频无线电话,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颁发的《关于外轮使用甚高频无线电话暂行办法》。

第四章 危险货物
第二十七条 船舶装卸、载运危险货物,应悬挂规定的信号,遵守有关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的规定,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特别是性能相抵触的货物,不许混装,严禁爆炸物品与发火物、易燃物品装载于同一舱内。
第二十八条 船舶载运爆炸物品、剧毒物品、放射性物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氧化剂、自燃物品、遇水燃烧物品、易燃液体、易燃固体和酸性腐蚀物品等一级烈性危险货物,应详细列具品名、性质、包装数量和装载位置,并且附具危险货物性质说明书,在预定到达港口三天之前,通过外轮代理公司向港务监督申请办理签证,经许可后才可进港、起卸或者过境。出口船舶载运上述危险货物,应在开始装载的三天以前,申请办理签证,经许可后才可装运。
第二十九条 船舶申请签发装运出口危险货物安全装载证明书,应在开始装载三天之前向港务监督提出书面申请,写明危险货物的品名、性质、包装、数量、装载位置(并且附具货物装载图)、中途港和目的港等事项并在港务监督指定的泊位进行装载。

第五章 航道保护
第三十条 船舶航行应遵守航行规定,维护航行秩序,如船舶发生意外事故有沉没危险时,应立即向港务监督报告,并尽力采取有效措施,驶离航道,避免妨碍交通和危及其他船舶。如果船舶已经沉没,船方应及时在沉没地点设置临时信号标志。
第三十一条 对沉没在港口或沿海水域的船舶或其他物体的打捞,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打捞沉船、沉物管理办法》办理。港务监督可视具体情况,通知沉船沉物所有人限期打捞清除,或立即组织打捞或解体清除,全部责任和费用应由沉船沉物所有人承担。
第三十二条 船舶发现或捞获沉、浮物体,应报告或送交港务监督处理,由港务监督酌情给予奖励。
第三十三条 船舶在港内需要倾倒垃圾等废弃物,应显示港口规定的信号招用垃圾船(车)。
第三十四条 船舶应爱护航道设备和助航标志,如损坏了助航标志、港口建筑或其他设施,应立即向港务监督报告,并应负责恢复原状或偿付恢复原状所需费用。

第六章 防止污染
第三十五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港口和沿海水域,禁止船舶任意排放油类、油性混合物,以及其他有害的污染物质和废弃物。
第三十六条 船舶排放压舱水、洗舱水、舱底水,必须向港务监督申请批准。如果船舶来自有疫情的港口,应经过卫生检疫机关卫生处理。装运危险货物和其他有害污染物船舱的污水、洗舱水,应经有关卫生部门鉴定合格后,方可在指定地点排放。
第三十七条 凡油轮和使用燃油的船舶,应备有油类记录簿,并且按照记录簿各项规定及时如实记载。
第三十八条 如船舶在港口和沿海水域发生污染事故,应将经过情况分别纪入油类记录簿和航海日志,并立即向港务监督报告,同时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扩散。如需采用化学剂处理,应提供化学成份说明书,向港务监督申请批准。
第三十九条 本章未列事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防止水域污染的规定办理。

第七章 消防和救助
第四十条 严禁在货舱以及易于引起船舶火警的场所吸烟和弄火。
第四十一条 船舶加油和油船装卸作业,应采取严密的防火安全措施。
第四十二条 船舶在港内进行烧焊等工程,应事先清理周围环境,采取严密防范措施,配备消防设备,并且在施工前后进行检查。对油舱及其邻近部位还必须卸完全部油料,清除残油,彻底通风,排除其内部易燃气体,并取得合格证明之后,才可以烧焊。
第四十三条 船舶失火或发生海难,应立即将出事地点和本船吨位、吃水、载货、受损和需要某种援助等情况报告港务监督。
第四十四条 港务监督在必要时,可动员和指挥在港内或沿海水域的船舶参加救助遇难船舶,在不影响本船安全的情况下,被动员的船舶有责任尽力救助。
第四十五条 港务监督或救助部门的负责人员到达现场,遇难船舶的船长应立即报告失事情况及已经采取的措施,提供救助必需的资料和方便,并且可以提出有关救助的建议。港务监督为维护安全秩序作出的决定,有关方面必须遵守。

第八章 海损事故
第四十六条 船舶发生海损事故,应尽速用电报或无线电话向港务监督报出扼要报告。在港区以外发出的海损事故,船长应在船舶进入第一港口四十八小时内,向港务监督递交海损事故报告书;在港区内发生的海损事故,船长应在二十四小时内向港务监督递交海损事故报告书。
第四十七条 船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和沿海水域造成人命、财产损害事故时,应积极救助受害的船舶和人员,及时向港务监督报告,并接受调查和处理。如果肇事者见危不救,隐匿逃遁,将从严处理。
第四十八条 船舶发生船员死亡事故,应立即向港务监督报告。在港内由于船方或港方人员的过失,造成对方损害或伤亡事故等,应保留现场,双方都应及时向港务监督报告。如果发生纠纷,当事的任何一方,都可以向港务监督申请调查处理,涉及刑事范围的,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十九条 本章未列事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颁发的《海损事故调查和处理规则》办理。

第九章 违章处罚
第五十条 凡违反本规则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有关法令、规章和规定者,港务监督得按其性质、情节分别给予警告、罚款等处分,性质恶劣、情节严重者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十一条 受处分者如果对所受处分不服,可以在接到通知的次日起十五日之内,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务监督局提出申诉。但在没有变更决定之前,原处分仍为有效。

第十章 附则
第五十二条 关于船舶避碰,本规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规定中未列事项,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施行的《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办理。
第五十三条 本规则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一九五七年三月十二日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国籍船舶进出港口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RUL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ING VESSELS OFFOREIGN NATIONALITY

Important Notice: (注意事项)
英文本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法制局编译, 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法规汇编》(1991年7月版).
当发生歧意时, 应以法律法规颁布单位发布的中文原文为准.
This English document is coming from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1991.7)
which is compiled by the Brueau of Legislative Affairs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is published by the China
Legal System Publishing House.
In case of discrepancy, the original version in Chinese shall prevail.

Whole Document (法规全文)
RUL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ING VESSELS OF
FOREIGN NATIONALITY
(Approved by the State Council on August 25, 1979) and promulgated
by the 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s on September 18, 1979)
General Provisions
Article 1
These Rules are formulated in order to safeguard the sovereignt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aintain the order of ports and coastal
waters, ensure the safety of navigation and prevent the pollution of
waters.
Article 2
All vessels of foreign nationality sailing in the ports and coastal wate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vessels")
shall abide by these Rules and all the relevant decrees, stipulations and
provis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henever the Harbour
Superintendency Administration set up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of the view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inspection of vessels, the vessels must subject themselves to inspection.
The term coastal waters as used in these Rules refers to the inland waters
and territorial sea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waters
stipulated by the State to be under its jurisdiction.

Chapter I Port Entry and Exit and Navigation
Article 3
The captain or the ship owner shall, through the China Ocean-shipping
Agency Corporation, one week before the scheduled arrival of his vessel at
a port, fill in the prescribed forms and go through the procedures to
apply for approval of port entry with the Harbour Superintendency
Administration and, 24 hours before the vessel's arrival at the port (or
if the voyage is less than 24 hours, at the time of departure from the
previous port), through the agent company for foreign vessels, report to
the Harbour Superintendency Administration on the scheduled time at
arrival, forward draft, stern draft, and other such conditions. A report
shall be made at any time if any change at the time of arrival is
anticipated. If in the course of its voyage, a vessel has to enter or
return to the port temporarily due to special circumstances such as
mishap, malfunction, or acute illness contracted by its seamen or
passengers, a report shall be made to the harbour Superintendency
Administration in advance.
Article 4
When a vessel goes into or out of a port or sails or changes berths in it,
it shall be guided by a pilot appointed by the Harbour Superintendency
Administration. The specific matters concerning pilotage shall be handl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for Pilotage in Ports" promulgated by
the 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rticle 5
Upon arrival of a vessel at a port, the entry and other relevant reports,
together with the certificate of registry and relevant documents shall be
submitted promptly for examination, and the vessel shall be subject to
inspection. Before a vessel goes out of a port, the exit and other
relevant reports shall be submitted and the vessel may go out only with an
exit permit issued after inspection.
Article 6
All weapons and ammunition on board a vessel shall be k ept under seal by
the Harbour Superintendency Administration upon arrival of the vessel at
the port. Radio telegraph transmitters, radio telephone transmitters,
rocket signals, flame signals and signal guns shall only be used in
conditions of emergency; and after such use, reports must be made to the
Harbour Superintendency Administration.
Article 7
It shall be forbidden, inside a port, to shoot, swim, fish or set off
fire-crackers or fireworks or do other acts likely to endanger the safety
and order of the port.
Article 8
The Harbour Superintendency Administration shall be entitled to prohibit a
vessel from going out of the port within a specified period of time, or
order it to suspend its voyage, change its course or return to the port if
the vessel is in any of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1. in an unseaworthy condition;
2. in contravention of the laws or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3. having involved in an accident of marine damage;
4. having failed to pay prescribed dues and to provide an appropriate
guarantee therefor;
5. other conditions which call for prohibition of navigation.
Article 9
Vessels sailing in the ports and coastal wate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hall not engage in activities detrimental to the security,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shall abide by
the provisions concerning straits, waterways, navigation lines and
restricted zones.
Article 10
Vessels shall not sail at such speed in ports as to endanger the safety of
other vessels and port facilities.
Article 11
The boats (rafts) attached to vessels shall not be allowed to sail in
ports except for lifesaving purposes.
Article 12
When sailing or changing berths in ports, vessels shall not have their
attached boats (rafts), derricks, gangways, etc. extended over the board
sides.
Article 13
Vessels that have to enter into a por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hich is open to foreign vessels for the purpose of taking shelter or
temporary berth shall apply to the Harbour Superintendency Administration
for approval; the application shall include: the ship's name, call sign,
nationality, name of the carrier, port of departure, port of destination,
ship's position, speed, draft, hull colour(s), funnel colour(s) and mark,
and shall take shelter at the specified place.
Vessels that have to take shelter or temporary berth in a place other than
the ports open to foreign vessel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hall,
in addition to going through the above procedures for the application for
approval, abide by the following:
1. duly report to the Harbour Superintendency Administration in the
neighbourhood on the anchoring time, position and the time of departure;
2. observe the provisions of the relevant local departments, subject
itself to inspection and enquiry and obey orders;
3. the personnel on board the vessel shall not come to land nor shall the
goods on board be unloaded without the approval of the relevant local
departments.

Chapter II Berthing
Article 14
Vessels berthed in a port shall have on duty a number of seamen sufficient
to ensure the safe operation of the vessel and, in times of a typhoon
warning or other emergency conditions, all crew members shall immediately
return on board to take preventive and other measures.
Article 15
The gangways of a vessel set up where the crew members, passengers and
other personnel embark and disembark shall be firm and secure and armed
with rails or hand ropes; rope ladders shall be firm and safe, with
adequate illumination at night.
Article 16
When a vessel has to start its engine, attention shall be paid to the
surroundings of the stern and it shall only be done in circumstances where
the safety of other vessels and port facilities will not be endangered.
Article 17
The water outlets on both sides of a vessel berthed in a port, which are
likely to affect other vessels, the pier or the embarkation and
disembarkation of personnel shall be covered.
Article 18
The light of a vessel shall not affect the safety of navigation of other
vessels and strong lights of the vessel projected towards the course of
navigation shall be blocked.
Article 19
Vessels shall provide safe and good conditions for loading and unloading
operations and the loading and unloading installations shall possess
certificates of compliances and be maintained in good technical condition.
Article 20
A vessel shall make prior applications to the Harbour Superintendency
Administration for approval to carry out the following operations:
1. dismantling and repair of boilers, main engine, windlasses, steering
gear and transmitters;
2. trial voyages and trial runs;
3. setting down boats (rafts) to carry out lifesaving rehearsal;
4. welding or soldering (except for repair in a dockyard) or carrying out
operations with uncovered light on the deck;
5. hanging out decorative lamps.
Article 21
In the fumigation of a vessel, strict safety measures shall be taken and
the signal stipulated by the Port shall be hoisted.
Article 22
To ensure safety of the port and vessels, the decisions of the Harbour
Superintendency Administration shall be complied with if any ship has to
change berths in the port or set sail ahead of schedule or postpone
sailing.

Chapter III Signals and Communication
Article 23
Vessels sailing or berthed in the ports and coastal wate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hall fly the national flags of their countries of
registry in daytime. When coming into or going out of the ports or
changing berths, they shall additionally fly their vessel flags for call
and the relevant signals stipulated by the port.
Article 24
When coming into or going out of the port or anchoring, vessels shall pay
attention to the calls and signals of the port signal station and shall
observe the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r signals in
coastal ports in the use of visual signals. In respect of signals not yet
stipulated by coastal ports, "International Rules for Signals" shall be
observed.
Article 25
Vessels in ports shall not send out sound signals at will except out of
necessity for navigation safety. When it is necessary to test whistles, a
report shall be submitted to the Harbour Superintendency Administration in
advance.
Article 26
In the use of very high frequency radio telephones in ports, vessels shall
abide by the "Interim Measures for the Use of Radio Telephones of Very-
high-frequency by Vessels of Foreign Registry" promulgated by the 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apter IV Dangerous Goods
Article 27
In loading, unloading or transportation of dangerous goods, the vessels
shall hoist the stipulated signals, observe the stipulations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transportation of dangerous goods and take necessary
safety measures. In particular, goods with mutually-conflicting properties
shall not be loaded in a mixed way and it shall strictly be prohibited to
load explosive articles together with igniters or combustible articles in
the same holds.
Article 28
In carrying Class-1 strongly dangerous goods such as explosive articles,
deadly poisonous articles, radioactive articles, compressed gases and
liquefied gases, oxidizers, spontaneous combustible articles, articles
that ignite when in contact with water, combustible liquids, combustible
solids and acid corrosives, vessels shall list in detail the names of the
goods, their properties, package, quantity and loading position, and also
attach the instructions concerning the properties of the dangerous goods
to the lists and apply to the Harbour Superintendency Administration
through the agent companies for foreign vessels for clearance visas three
days before their scheduled arrival at the ports. Only with approval may
they enter the port, unload goods, or pass through the transit. To carry
the above mentioned dangerous goods, outgoing vessels shall apply for
clearance visas three days before the start of loading. Only with
approval may they load and carry.
Article 29
In applying for the safety certificates for loading and carrying dangerous
goods for export, vessels shall make written applications to the Harbour
Superintendency Administration three days before the start of loading,
clearly stating the names of the dangerous goods, their properties,
package, quantity, loading position (also attached with loading plans of
the goods), midway ports, port of destination, etc. Loading shall be done
at the berths specified by the Harbour Superintendency Administration.

Chapter V Safeguard of Navigation Lanes
Article 30
In navigation, vessels shall abide by the provisions for and maintain the
order of navigation. If a vessel encounters an accident and is in danger
of sinking, it shall promptly report to the Harbour Superintendency
Administration an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as best as it can to sail out
of the lane so as not to obstruct navigation and endanger other vessels.
If the vessel has sunk, the vessel side shall duly set up a temporary
signal mark at the place of its sinking.
Article 31
The salvage of vessels or other articles which have sunk in the ports or
coastal waters shall be handl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easur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Salvage of Sunken
Vessels and Sunken Articles". The Harbour Superintendency Administration
shall, according to particular circumstances, notify the owners of the
sunken vessels or sunken articles to salvage and remove them within a
prescribed period, or promptly organize the salvage or dismantlement and
removal; the entire responsibilities and expenses shall be borne by the
owners of the sunken ship and sunken articles.
Article 32
If a vessel, finds or dredges up any sunken or floating article, it shall
report, or hand it over for handling, to the Harbour Superintendency
Administration, which shall give awards at its discretion.
Article 33
If a vessel has to dump rubbish and other refuse in a port, it shall
display the signal stipulated by the port to call up a rubbish boat (or
truck).
Article 34
Vessels shall take good care of lane installations and navigational aids.
If a vessel has damaged any navigational aid, port construction or other
facilities, it shall promptly report to the Harbour Superintendency
Administration and undertake to restore them or pay compensation for the
restoration.

Chapter VI Prevention of Pollution
Article 35
In the ports and coastal wate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vessels
shall be prohibited from wilfully draining away oils, oil mixtures and
other pernicious pollutants and wastes.
Article 36
Vessels shall apply to the Harbour Superintendency Administration for
approval for draining away ballast water, washing water from holds or
bilge water. A vessel that comes from an epidemic-affected port shall go
through the hygienic treatment of the quarantine. The bilge water and
washing water from the holds of vessels carrying dangerous goods and other
pernicious pollutants may be drained at specified places only after
appraisal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y meet the standards of the public
health department concerned.
Article 37
All oil tankers and vessels using fuel oil shall possess oils registers
and duly and truly make entries therein in accordance with various
provisions of the registers.
Article 38
If polluting accidents occur with vessels in the ports or coastal waters,
they shall record the course of events separately in their oils registers
and sea logs, promptly report to the Harbour Superintendency
Administr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diffusion of the pollutants. If treatment with chemicals is required, it
is necessary to apply to the Harbour Superintendency Administrations for
approval, and provide them with the instructions of the chemical
ingredients.
Article 39
Matters not included in this chapter shall be handl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relating to the
prevention of pollution of waters.

Chapter VII Fire Control and Rescue
Article 40
It shall strictly be forbidden to smoke or make fires in cargo holds or
other places prone to fire on board the vessels.
Article 41
Strict fire-prevention and safety measures shall be taken for the
refueling of vessels and for the loading and unloading operations of oil
tankers.
Article 42
To perform such engineering projects as welding or soldering on board a
vessel, the surroundings, shall be cleared in advance, strict precaution
measures be taken, firefighting equipment be made ready and inspection be
conducted before and after the operations. The oil tanks and their
adjacent parts shall necessarily be emptied of all oil materials, cleared
of residues of oil, thoroughly ventilated, with their internal combustible
gases discharged and certified as up-to-standard before welding or
soldering can be carried out.
Article 43
If a vessel catches fire or encounters a sea peril, it shall promptly
report to the Harbour Superintendency Administration such conditions as
scene of the accident, tonnage of vessel, draft, cargo carried, damages,
and the kind of assistance required.
Article 44
If necessary, the Harbour Superintendency Administration may mobilize and
command the vessels in the port or coastal waters to take part in the
rescue of a vessel in trouble and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that their own
safety will not be affected, the mobilized vessels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to partake in the rescue as best as they can.
Article 45
When the Harbour Superintendency Administration or leading members of the
rescue department arrive at the scene, the captain of the vessel in
trouble shall promptly report the state of the accident and the measures
which have been taken and supply the data and facilities required for the
rescue. He may also make suggestions concerning the rescue. The parties
concerned shall observe the decisions made by the Harbour Superintendency
Administration for the maintenance of security and order.

Chapter VIII Accidents of Damages at Sea
Article 46
When an accident of damages at sea occurs to a vessel, it shall make a
summary report to the Harbour Superintendency Administration by telegraph
or radio-telephone as soon as possible. With regard to the occurrence of
an accident of damages at sea outside a port area, the captain shall
submit a report about the accident to the Harbour Superintendency
Administration within forty-eight hours of the vessel's entry into the
first port of call. With regard to the occurrence of an accident of
damages at sea within the port, the captain shall submit a report about
the accident to the Harbour Superintendency Administration within 24
hours.
Article 47
When a vessel causes an accident in the port or coastal wate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hich results in the loss of human life and
damage to property, it shall actively attempt to rescue the damaged vessel
and injured personnel, promptly report the matter to the Harbour
Superintendency Administration and subject itself to investigation and
handling. The troublemaker who does not rescue those in danger but hides
itself or runs away shall be severely dealt with.
Article 48
If the death of a seaman occurs on board a vessel, the vessel shall
promptly make a report to the Harbour Superintendency Administration. If
the default of personnel of the vessel side or the port side gives rise to
damage or injury or death to the other side, the scene shall be kept
intact and both sides shall duly report to the Harbour Superintendency
Administration. If a dispute occurs, any party concerned may apply to the
Harbour Superintendency Administration for investigation and handling.
Those involving crimes shall be dealt with by the judicial orga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rticle 49
Matters which are not included in this Chapter shall be handl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ules for the Investigation and Handling of Accidents
of Damage at Sea promulgated by the 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apter IX Punishments on Contravention of Regulations
Article 50
The Harbour Superintendency Administration shall impose such punishments
as a warning or a fine, according to the nature and seriousness of the
offence, on anyone who has contravened these Regulations and any other
relevant decrees, provision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ose of a vile and serious nature shall be handed over to, and
dealt with by, the judicial organs.
Article 51
If the punished party does not accept the punishment, he can make an
appeal to the Harbour Superintendency Administr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in 15 days of receipt of the notice. Before
alteration of the decision, however, the original punishment shall still
take effect.

Chapter X Supplementary Provisions
Article 52
With regard to the prevention of collision of vessels, matters which are
not included in these Regulations and other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hall be handl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Rules For the Avoidance of Collision at Sea" implemented by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rticle 53
These Regulations shall be put into effect as of the date of promulgation
by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oncurrently
therewith, the "Measur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Port Entry and Exit by Vessels of Foreign Registry"
promulgated by the 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March 12, 1957 shall be annulled.